生活方式特立獨行的族群
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會衍生出許多生活方式與眾不同的族群,經過新聞媒體的報導,會給予這一類人一種特定的稱呼,以下讓我們來介紹這些族群:
與健康環保有關的新生活方式
LOHAS
樂活族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直譯為「健康與永續的生活方式」,
此名詞最早出現在 1998 年的書籍《文化創造: 5000 萬人如何改變世界》( 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作者是美國社會學家雷 · 保羅( Paul Ray ),書中對 LOHAS 族的定義為「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由於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以往大量消費與講求個人逸樂的生活方式,不僅傷害了自己的健康,而且也讓我們的環境幾乎到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於是在全球各地有識之士倡導之下,大家都崇尚一種講求健康與環保的生活。這些 LOHAS 所崇尚的生活與消費模式是:
-
食用有機食物(Organic Food)
-
購買本地生長的食物(Locavore)
-
使用油電共生環保汽車(Gas-electricity Hybrid Cars)
-
導入綠建築(Green Building)概念於住宅內
-
採用節能的電器(Energy Efficient Appliance)
-
從事對社會有益的投資(不投資高耗能產業、剝削第三世界廉價勞力企業、不重視環保、提供基因改造食品、無益於人類健康食品產業的股票)
-
食用補充性與替代性的藥品(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例如自然療法(Naturopathic)的藥品或者中藥
LOVAS
樂簡族( Lifestyle of Voluntary Simplicity )直譯為「自願選擇簡約的生活方式」。樂簡族沒有特別的發起者,不過從古代到現代都有許多聖賢之士,雖然已經功成名就卻選擇過自然簡約的生活。例如中國的老子( Laotze )、天主教聖者法蘭西斯(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1181 –1226) 、印度詩人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 – 1941) 、印度聖雄甘地(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 –1948 )、美國詩人與自然主義者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 – 1862 )等。
所謂選擇性的簡約生活方式的核心價值是有意去改變在消費與財富上「越多就是越好」( the more is better )的價值觀。在行為上重精神輕物質、增加「有品質的時間( Quality Time )與家人相處、降低壓力( Stress Reduction )、追求社會公義( Social Justice )、反對消費至上主義( Consummerism )或享樂主義( Epicureanism )等。樂簡族並非強迫自己變為貧民( Forced Povery )而是有意識地( consciouslly ) 從豐富豪奢的生活方式自願降格( downshift )到簡約樸實的生活方式。
樂簡族在政治上常常成為綠黨( Green Party )的信徒,服膺全世界綠黨的四大核心價值:
-
生態智慧(Ecological wisdom)
-
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
-
草根民主(Grassroots democracy)
-
非暴力(Nonviolence)
樂簡族也常常演變為反科技應用(Anti-Technology)的傾向,其中立場最偏激的一支被稱為Luddites(Luddites 是指18世紀末英國一群反對工業革命,以暴力搗毀紡織機器的一群偏激份子)。因為機器文明帶來大量生產與消費,使得人們追逐物質的享受,違反生活簡約的原則。不過有一批高科技工作者,卻擁抱像網際網路這樣的科技,因為它可以減少大量的紙張浪費,透過虛擬方式,一群人可以透過遠端工作(teleworking)的方式,一起完成一件工作,節省了上下班能源的消耗。
Greenback Packer
綠背包族(
Greenback Packer
)直譯為「富豪環保族」。
Greenback
這個字美鈔的別稱,因為美鈔的背後是綠色的(其實前面也是綠色的),而
Packer
就是被背包的人。在歐美社會有許多富豪或者知名之士,願意挺身而出,以行動顯示自己支持環保。
2006
年
8
月
1
日英國首相布萊爾(
Tony Blair
)與美國加州州長司諾史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長島(
Long Isalnd
)簽署協議,共同合作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當時
Google
創辦人之一布林(
Sergey Brin
)也在場觀禮,他穿者一件灰色的
T-shirt
背著一個可以吸收太陽能的背包,引起媒體的注意。許多知名的政客如上述的加州州長阿諾、英國影星伊利莎白荷莉(
Elizabeth Jane Hurley)
網路世代的特異生活方式
Hikikomori
隱蔽青年(日語:引きこもり、ひきこもり、引き籠もり 英語: Hikikomori, social withdrawal ),俗稱家裡蹲或繭居族,是日本的文化依存症候群。指人於某種程度狹窄的生活空間之中不出社會的意思。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在自己的房間度過而不去學校與也不去公司上班。
隱蔽青年常仍與父母共住,或抑將自己長時間閉於房間內。根據首次使用此詞的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發現。日本全國約有 100 萬名隠蔽青年,大約佔日本青少年一成,而且大多隱蔽青年是家中長子。現時,除了日本以外,香港亦出現隱蔽現象,受隱蔽困擾的青年愈來愈多,當中亦包括成人及長者,但社會對他們的關懷仍然很少。
Otaku
御宅族(おたく)直譯為「熱衷於次文化者」,但現在一般多主要指熱衷於動畫、漫畫及電腦遊戲的人,但目前於日本已普遍為各界人士使用而趨於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為御宅族為傲的人。而對於歐美地區的日本動漫迷來說,這詞語的褒貶感覺因人而異。
一般相信是名社會評論分析者中森明夫,在 1983 年中期於漫畫月刊《漫画ブリッコ》上連載的《「おたく」の研究》專欄中,初次正式的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這個族群。「おたく」一詞的本意是「貴府上」,在日文中另可當第二人稱指示詞,正巧 1982 年於日本開始放映的動畫《超時空要塞》(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中有主角互以「おたく」稱呼對方,故推斷此族群的人乃為受其影響,並開始使用這個辭彙互相稱呼,後來才被以「おたく」作為其族群全體的代稱。
NEET
尼特族是( 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直譯為「目前無業且不在校進修者」 NEET 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 16 ~ 18 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 15 ~ 34 歲年輕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台灣有時會被媒體當成宅男使用,容易造成與專業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況。類似族群在其他國家的稱呼:
-
美國 Boomerang Kids :Boomerang 是澳洲土人的武器回力鏢,飛出去還可以收回來,在此暗喻回到家裡吃閒飯的孩子。
-
日本 Parasite Singles:單身寄生蟲(パラサイトシングル, parasaito shinguru)
-
日本 Freeters : 沒有正職靠兼差為生者(Freelancers)
-
韓國 Pyein:廢人之意
富裕社會的年輕世代生活方式
Yuppie
雅皮(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
),直譯為「住在都會區的專業人士」。這個字眼最早出現在
1968
年,到了
1980
年代嬉皮退潮,這一群與他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族群出現,受到媒體的注意。雅皮的特點是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企業、金融、法律界擔任中階主管收入豐厚的年輕專業人士。經過媒體的渲染,這些族群的外表形象是穿著時髦、講究品味。這群天之驕子被歸咎
對
1987
年華爾街股票崩盤負責,聲勢開始削弱。
Yuppie slum
這是諷刺雅皮的一個詞,
slum
是貧民區的意思。住戶大多為年輕專業人員和專業經理人的高級社區。這裡的房子比較舊,這些雅皮買來翻修後住入。
DINKY
頂客族(
Double Income No Kid Yet
)直譯為「兩份收入還沒有小孩(的夫婦)」。這個字最先出現在
Pat Buchanan
的一本非小說暢銷書
"The Death of the West."
這(西方的淪亡),描述
1980
年代從「雅皮族」衍生出來的菁英族群的生活方式。這些住在一起的男女,有的有婚姻關係,有的只是同居關係,他們的共同人生觀是及時享樂,不要生養小孩影響到他們不願受拘束的生活方式。
Yettie
雅技(
Young, Entrepreneurial, Tech-based twenty-something
)直譯為「二十瑯鐺歲的年輕高科技公司創業家」。這個名字也是從雅皮衍生出來的,最先出現在
90
年代網路狂飆的時代,尤其是只加州矽谷創業有成的年輕小伙子。隨者網路泡沫化,這個名詞有就從媒體裡消失了。他們是工作狂,對技術有宗教般的狂熱,為了抒解壓力他們對運動極端狂熱。外型上不重視穿著,即使上班時間也穿著運動裝甚至短褲,成天背著被包耳朵塞著耳機。
反社會傳統價值的生活方式
Hippie
嬉皮(
Hippie
)是特殊生活方式族群的濫觴。嬉皮(
Hippie
)源起於
Hipster
(爵士音樂迷)這個字,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這個名稱是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的。嬉皮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嬉皮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他們留著長髮衣著邋遢,而且吸食毒品,但行為舉止溫和。許多不滿現實的歐美人士趨之若鶩,但卻為傳統社會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