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utterfly Effect 話題

 

 

1961 年美國氣象學家 Edward Lorenz 正在用電腦進行一個氣象模型的運算,他為了省事把原來是小數點後 6 位的一個數值 0.506127 ,縮減微小數點後 3 0.506 輸入電腦運算,結果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象預測結果。為了讓外行人瞭解地球氣象變化的複雜與巧妙, Lorenz 博士用了這個名傳遐邇的比喻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一隻巴西的蝴蝶拍動它翅膀,會在美國德州觸發一個龍捲風嗎?),於是「蝴蝶效應」這個名詞就誕生了。

 

其實「蝴蝶效應」不只是見諸於氣象的變化,根據所謂的「混沌理論」( Chaos Theory ):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中,系統中任何一個初始條件( Initial Condition )的變動會會牽扯到整個系統行為的變化。從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的概念來講,也可能千年前的事件如果有不同的「初始條件」,千年後的結局也許會雖之改變。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 Blaise Pascal 留下一句名言, ”Cleopatra's nose, had it been shorter, the whole f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been changed" (假使埃及豔后 Cleopatra 的鼻子矮了一小截,後世的歷史可能因此而改變),也為「蝴蝶效應」做了一個佐證。

 

「蝴蝶效應」好像中國人講的因緣道理,也成為許多有趣的電影題材。 1988 年英國導演 Peter Howitt. 編導了一部名為 「雙面情人」 “Sliding Door” 的電影。劇中人 Helen Quilley 是一位女性上班族,和每一天一樣,她下班後搭乘倫敦地鐵回家。可是編劇卻把劇情在同一電影中一分為二個時空。第一個時空描述 Helen 在鐵車門即將關上的一剎那之間,她擠上了車。結果她提早回家,竟然發現他的男友與前女友在自己家裡做愛。第二個時空描寫Helen 被拒於快速關閉的地鐵車門之外,搭下一班車回家以後,與其男友做愛的女生已經離開,Helen後來便與男友結婚。這兩個時空在電影中不斷交錯,劇情高潮迭起,最後結局迥不相同,歸根究柢就是倫敦地鐵車廂的車門開關的那一瞬間,決定了Helen 一生,甚至影響到她周圍的人的命運。

 

「蝴蝶效應」代表時空環境與前世今生變幻無常,因此成為電影界最喜愛的劇本主軸。這幾年內這一系列的電影包括與蝴蝶無關的「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偶遇」( Happenstance )、真命天女( 12B )、「蘿拉快跑」( Run Lora Run )、「回到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 )、「黑洞頻率」( Frequency )等。

其實包括 Lorenz 博士在內,沒有科學家證實過巴西蝴蝶振翅,可以導致德州颳起龍捲風。可是「蝴蝶效應」這個詞兒卻被大量錯誤的引伸,所以也有電視節目嘲弄這個效應:一個美國小學的男生為了解釋給「蝴蝶效應」這個名詞給同班女同學聽,他真的抓了一隻蝴蝶在手上,用力擠壓蝴蝶的身軀逼它振翅,結果蝴蝶奮力振翅造成了日本的地震。為了報復這個小男生帶給日本的災難,一個日本女生把一隻蝴蝶踩死,因為用力踐踏的結果,又導致小男孩家鄉附近的火山爆發。小男生全家劫後餘生展開報復,把蝴蝶淹死在海里,又導致日本北海道的海嘯。「蝴蝶效應」推演到最後遭殃的不是人類,而是蝴蝶。在美日雙方相互報復之下,蝴蝶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始作俑者是 Lorenz 博士,這也是另類的「蝴蝶效應」

 

與「蝴蝶效應」類似的關鍵詞:

Causality 因果循環
Chain Reaction
連鎖反應
Karma
因果輪迴
Domino Theory
骨牌理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utterfly effect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國鴻Funglish  的頭像
    張國鴻Funglish

    English is Fun

    張國鴻Fungl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